目前分類:閱讀心得 (19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c815db34ab8477d806ab51ed8ce69cfd.jpg


小學五~六年級時曾看過一次,同學在暑假前連同另一本言情小說一併借我的,經過多年之後情節幾乎快忘光了,但印象中非常好看,記得還同學時,她還問我哪本比較好看。我想,無論什麼年紀,只要有認真把這本書看完,不用什麼鑑賞品味,誰都會選司馬中原的,因為真的很好看。

民國約48~64年,一個國小老師文泉,在嘉義山上任教時,經歷山區巫師:山鷹鄭水塗帶來的種種弔詭神秘的威脅,導致他精神耗弱、人生變色。這是經由真人口述撰寫而成,而且山區裡的地理位置、景色和風俗民情,都很翔實。

各種山上繪聲繪影的傳說,及原住民巫師是部落裡醫病和祈福的重心,這都是為我們所知的,但這個故事荒誕在巫術的法力之強大和靈驗性,甚至文泉恍恍惚惚間實做了一次巫師教他的法術,也應驗了。整本書籠罩在山區的濃霧裡,那陰濕的的氣候和詭譎不安恐怖的氣氛,情節跌宕,細節也描述得很清楚。

不過那個害人的簡單巫術,雖然程序講得很明白,但咒語卻是不留痕跡的帶過了,否則應該會有很多人想試試看到底是不是真的。

若作者並未因為小說所需而加以誇飾、加油添醋,而是真真實實就是這個情節,對於當時的原住民巫術和山區風土民情,是很良好的保存記錄。在現代化下,這種魅惑傳說、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,就顯得更加小說化了。但我倒是寧願相信的,還認真在google地圖找尋嘉義太平國小、生毛樹、瑞豐國小等的地理位置,應該是真的有憑有據。現在的人已經很難想像當時公路未通時,交通不便的山區,上山的路途是如此艱難、生活是如何的不便。

其實書名應該是有不妥之處,巫蠱在一般大眾的認知裡應該是中國雲南那邊的蠱惑之術,跟蟲和毒物有關的法術,但其實這裡提的,算是原住民和山區裡巫師的巫術,書名取做巫蠱,倒讓人有錯想的空間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getImage (7).jfif


2012 賴弘毅 唐山出版社

這是一本有意思的小詩集,50首20行以內的小詩,淺顯又往往抓住瞬間的想像和感受,能夠明白的傳遞這種枝微末節,是很珍貴的。
〈痛苦與美〉表述「痛苦會過去,美會留下」這句為人熟知句子的另一方向思考「美會過去,只有痛苦留下」,推至「愛是給予,不是佔有」的反向「愛是佔有,給予的什麼都沒有」。
〈回憶〉最末忽然語出驚人的一句「卻又彷彿沒有死過」,貫穿了前面幾句鋪陳的寫作,點睛寫作之永恆價值。
〈配角〉用抒情的手法描述配角,絲絲入扣。
〈花〉則有驟然靜止的殘缺、遺憾美感。
〈花〉
我想我應該是一朵花
品種不詳但是 天生地設
該有清風露水晨昏供養
塵垢秕糠怎樣都不能沾染
春泥裡輪迴九轉 只為
一次綻放

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花
花期不詳也沒什麼生涯規劃
就這樣桀敖不馴地活了
本該有著招風引蝶的身世
只是那夜突如其來的風雨
讓一切僅只於含苞待放

我很喜歡天外飛來一筆、好像跟前面抒情的文句有點衝突感的「生涯規劃」,用現實中沒有溫度的理性詞彙,間接更映襯出文學的浪漫。

〈路標〉也有反向思考的趣味,視點轉換,有點破的醒腦效果。
〈千年一日〉的意境是輪迴的、重複的,把一個狀態,從頭說到尾,再回到一開始,抓住這種思維的瞬間並清晰表述。
〈蝶戀花〉則巧妙轉換花與蝴蝶的角色,花變成了蝴蝶,蝴蝶是花。
我偶然將花帶走
花偶然將我留下
我們在偶然與必然的錯置中
以必然的結局償還偶然的歸宿


抒情調性的〈你的傘〉、〈包圍〉、〈星星的眼淚〉、〈小兒女〉、〈曾經〉、〈煙火〉、〈漩渦〉、〈時差〉等。

常出現引用其他詩作為楔子、或是在詩裡間接引用的他家名句,讓我們清晰看到受現代文學的澆灌的年輕靈魂,被啟發的痕跡。直接引述的〈你的背影〉、〈木馬屠城〉、〈心誠則靈〉;詩句中引古詩文的〈出埃及〉、引現代詩的〈再見〉等。

在流星‧潮汐(自序),作者說,他偏好短暫但轟轟烈烈的事物,如最常使用的意象:流星和潮汐。為各詩中流竄的精神和中心思考,做很直接的分析說明。

而若干情詩的隱喻是創作者與讀者心中交流、會心的時刻,心照不宣,彷彿我自認為讀懂了作者的秘密,如〈木馬屠城〉、〈自尊〉。但若說破了,就不美了,文學的隱喻,隱喻的文學,製造出的曖昧比直接看得清晰來的美好。

而更洗鍊、成熟的作品和句子,那將是在未來發生的事了。如同績效考核表,誰也不敢恣意的自評滿分,因為這樣,以後就沒有進步空間了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jakfomh_460x580.jpg


繼《鑽石花》後的第二個故事,還在現代武俠的範疇內,其實這只有上集的內容,下集在《衛斯理與白素》裡繼續。

描述了中國七幫十八會的各式奇人,因尋找多年前埋葬的寶藏,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傳奇故事。而在此故事,也牽引出白素這個角色。

我很喜歡這個故事,因為比鑽石花更偏往武俠小說那個方向去,架構很完整。雖然我覺得,多年前各幫派把錢都放在一起,滿不合理的,有錢為什麼不花而要放在地底下?在那個瞬息萬變的時代,紙鈔搞不好隔天就變前朝遺物了。再來是,衛斯理去阻止他們私吞寶藏也很不合理,各幫眾如他所言,都已經隨時代變遷而四散了,各幫眾得到原本大家所承諾的那一份,並無不妥;即使是被個人全部佔有,那個人也是該幫會的首腦,也是那個幫會裡面自己的事。

呃,好吧以我這種冷淡的個性,跟愛管閒事的衛斯理的確是大相逕庭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957522513.jpg


以三篇中篇小說:「閣樓」、「春秋茶室」、「秋菊」所組成,三篇中人名、出場人物均有不同,都是可以獨立來看的。但這三篇的背景也同時都反映了作者的成長背景:高雄美濃客家庄,以及,表面上都是以愛情和年輕的渴望作為主線鋪陳,但背後也均有不同議題的青春成長敘事,所以完全是可以當作同一系列來看。作者在序裡也說明,《青春三部曲》是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企圖寫成所謂的「成長小說」,閣樓寫的是15、16歲的事;春秋茶室是寫17歲的事、秋菊則是18到19歲的故事。

公視曾改編翻拍成「菸田少年」,把這三篇主角併為同一個人。之前偶然看過幾集,以客家話發音,拍得很好看,景致也跟書裡描述得很像,只是劇情做了些稍微的更動。

閣樓:初中的阿義對於表姊被家暴的心疼和無能為力。
春秋茶室:阿發幫助一個原住民少女逃脫鎮上的茶室,他也日夜思慕著這個少女,但最後少女卻「認命」了,年輕的、尚未完全社會化的生命,感到不公義和邪惡的存在,卻無力改變。
秋菊:閩、客、外省族群的衝突;城市和鄉村的差距;以及初綻放的愛情消逝在死亡陰影下。

另一個令人難以忘記的是對於大自然的描述,這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寫得出如此生動的景致,夜裡的、雨裡的,大地的呼吸聲和生命的脈動,還有高雄美濃菸田的農事,讓人神往,也感到作者對土地的深深眷戀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下載 (5).jfif


鑽石花是衛斯理系列的第一個故事,還完全未涉及「科學幻想」這個題材。
我覺得,一開始倪匡可能是想寫一種處於現代的武俠小說,因為這部早期的作品,描述了許多武打招式和流派,這都是往後的科幻作品中較少見的。所以也解答了衛斯理總說:「我從小受嚴格的中國武術訓練」所常常延伸出的疑問:他的武術主要是在哪裡學的,原來是杭州瘋丐金二的徒弟。

衛斯理的背景是在近現代和現代的交叉斷代裡,身懷高深莫測武功的人,當世所剩寥寥無幾,火器(手槍)可以立即形成破壞性的傷害、汽車可以跑得比輕功還快,歐美傳進中國的現代化武器和工具,取代了中國武林人士練功之必要。這是作者生長的時代背景下,才能寫出來的感慨。

且較少見的是,衛斯理在這裡跟金庸裡的主角一樣,受到故事中女子角色的歡迎,但衛斯理始終喜歡著那個而跟這個出生入死,又對這個感到抱歉。不過,我真的也看不出衛斯理跟黎明玫能有什麼感情基礎,寫感情還是略單薄了一點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下載 (4).jfif
看完倪匡小說的當下,我的反應大概可被歸類為兩種:
1.就這樣?這啥?!翻桌!
2.思索再三,意猶未盡。
這本就是屬於2.的,不枉在中秋節日鄰居烤肉的紛紛擾擾聲中,我獨坐房內展書讀。

故事由衛斯理參加好友葉家琪的婚禮開始,牽引出中蠱的來龍去脈。倪匡的蠱惑企圖用科學來解釋蠱術,所以特別安排了一個長年住在苗寨中的北歐細菌學家,他認為蠱是一種細菌或病毒,經由情緒影響內分泌、再影響細菌或病毒的活動力,來達到控制人體生命。另一種則是時間控制,經由計算細菌繁殖的速度,迫使中蠱之人必須在期限內回到下蠱之人身邊。而各種蠱的培養劑也不盡相同,蜈蚣、蜘蛛、或雀鳥的心,跟一般流傳的:「造蠱之法,以百蟲置皿中,俾相啖食,其存者為蠱。」(《通書‧六書略上》)不盡相同。
一開始衛斯理說,這件故事是發生在二十年前的;文末則點破他必須在二十年內都不得透露苗族秘密,否則他中的蠱術就會發作。令人恍然大悟,衛斯理並不是突然福至心靈才晚至二十年後寫下,而是蠱術之限,增加了真實性。

我認為雖然這解釋乍看之下合情合理,卻有不少問題:
1.葉家琪中的心蠱會不時失去心智、瘋狂;但衛斯理帶他上海去做詳密的檢查後,卻可以說服自己那不過是因為害怕所致的心病,所以就不再發作了?但之後又如期死亡。
2.芭珠死亡那段交代得並不清楚,只大概能知道是因為芭珠也要為夫婿的死付出代價。
3.衛斯理到達芭珠的喪禮時,不由自主也開始唱歌、哀鳴。感覺很唬爛。不過......衛斯理不唬爛就不是衛斯理了,故不追究。

另外一則是〈再來一次〉,一名蒙博士研究注射防衰老素,企圖讓人類達到返老還童。但當生命回到精與卵的結合時,卻仍維持同樣人的大小;且更失敗的是,這種生命,無法長回人的樣子,反而長成了人類起始可能曾經有過的三葉蟲、阿米巴原蟲等等的形貌,無法控制,但他們有思想、有語言,原本是個人。反之,這種「人」也覺得,人的形貌很恐怖。

這種想法我以前也有想過,人會不會其實是長得很奇怪樣子的生物呢,尤其在別的生物眼中、或者外星人眼中,人類有細細長長的四肢,卻用兩隻腳站立走路,上面還有一個奇怪的圓形頭顱......。

蒙博士說他是提前時代走在尖端的人,不合時宜,所以現在也許是犯法的,未來卻不是。他認為人類必須有和這種人類和平共存的胸襟。我想在未來的未來,應該是有可能出現這種情形的,但應該不是從人類返老還童中形成的,而是人類在交配生命物種時的成果......。科幻小說,誰都可以幻想一下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大春/2007

getImage (8).jfif


1.喜歡中國古典文化、想知道文字來源的人:不用自行鑽研大部頭又看不懂的古文,透過淺顯易懂的散文小品,了解每個字、成語、詞的來源和意義,或相關誤解和趣聞。

2.對文字來源沒興趣的人:可以看作者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親子間的互動、如何用培養小孩學習中國語文,或者單純看兩個小孩的童言童語也有趣。甚至光翻翻孩子的圖畫或居家照片,也都很好看。內容也大量書寫父親從小對作者的深遠影響,真是身教言教的明證。

3.對文字來源和親子互動都沒興趣的人:字裡行間也書寫許多對社會現況和人生志趣的批判和思想,一樣淺顯一樣短小精悍。

《認得幾個字》的成功在於,將文字的來源與幼兒教育作完美結合,以教導幼童的經驗和對談實例,用淺顯易懂的方式,培養讀者對文字來源的興趣。一般講文字的書,大多艱澀難懂或長篇大論,非中文本科或甚至非學者的一般人,無疑是難以下嚥的。本書的筆觸幽默活潑,且每則的初衷和撰寫方式不一而足,可見並非為湊篇、並非為寫而寫,每個案例都是其來有自,並且我相信仍持續發生中。基於以上,還能不拿來看一看嗎?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安倍夜郎/2011/新經典文化

getImage.jfif


看了日劇第一集之後,便再也沒下文(我看日劇大多數都是如此收場)。
但我喜歡拍攝出的那種氛圍,忙碌嘈雜一天的都市,卻在即將落幕的午夜裡開始亮起一盞小餐廳的燈光,販售各式各樣記憶中的味道。

原著是漫畫,一集約15個小劇場,每場裡的主角都有習慣、喜歡的某道餐點。往往是很簡單的菜式,也沒有細細描繪烹製的過程,但牽引著的過往的記憶,只有當事人知道。引發我們的好奇,也帶起對這道餐點的想像味道。

鍋燒烏龍麵、粉絲沙拉、酒蒸蛤蠣、俄式酸奶牛肉、三色拌飯香鬆、甜漬小蔥頭......這幾道是第三集裡我最喜歡的故事。溫馨、筆觸清淡卻餘韻猶存。

ps.我有試做過奶油飯,一定要用剛煮好的、熱騰騰的飯來做,很好吃、簡單卻很香。有次用了不是很熱的飯,味道就差很多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530862301-345821725.jpg


李可/2008/水星文化
對我來說覺得滿特別的小說(可能肇因於職場小說看得不多),細緻敘述主角杜拉拉調任主管後的職場奮鬥史,呈現外商企業的面貌,各種細微的人心和生存法則;也很實用的寫進若干的企業管理方法(SMART原則、360度評估等),不失為增長知識。

這樣題材好像有點死板的小說,卻又寫得很好看,穿插的戀情故事線由於是辦公室戀情,所以也跟職場息息相關而不脫離主線。可以說是能有娛樂也能有收穫的一本書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getImage (1).jfif


侯文詠/2011/皇冠
1.無眠的夜裡在妹妹房間偶然遇到,乍看封面、書名,又搭上我對我妹的了解,我真的以為這是一本童書。但實際上是用對話細述家庭生活的點滴,這種文體雖然對少年來說也很好讀,可以讀很快,但不停、細瑣的對話,好像在看一本劇本,或者我腦海中會出現電視翻演的畫面。可能是危險心靈給我的錯覺,因為看危險心靈我也有同樣的無溫度感,然後危險心靈又翻拍成電視劇。我認為在小說架構和文字上還是可以有更好、更完整、更活靈活現的表達方式。
另一方面這種敘述的選擇,優點是可以降低閱讀門檻,適應到更多年齡層,或許如此吧。

2.邁入中年的中產階級家庭,在金錢和夢想上的衝突;加入了一個很奇幻的因子:月球土地契約書。事實上我喜歡月球無重力、無現實成本、可以單純的談愛、談夢想,這個創意點;但接連發生許多不屬於現實中會發生的事,使我產生很多衝突感,這叫讀者如何看待這本小說呢?一開始設定在很寫實的結構裡,忽然又有了些科幻成分,寫得又好像真的,但在我的大腦裡,寫實的環境裡不可能出現這些巧合,於是我就跳脫了故事,開始疑惑......。
簡而言之,似乎有著太刻意的戲劇化鋪陳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getImage (2).jfif


Denis Theriault著/胡洲賢譯/2011/商周
1.奇妙的結局,提供了空白給讀者,我猜想比羅多最後看到的比羅多的臉,應該是幻想。
2.閱讀可以帶給一個平庸、教育程度受限的人更開闊的視野;文學可以提升他心靈的深度。比羅多一開始只是個每日送信的郵差,步上文學創作是意外,但他訴諸心靈後,是否真的更快樂呢?他的人生是走進了岔路,還是自此豐富了?他不去工作、忘記梳洗、沉浸於語句的戀愛比較浪漫;還是原本一成不變、認真工作的生活比較實際。這問題恐怕是很難有解答的,就像每個人的選擇、每個人過出來的生活,都不一樣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getImage (3).jfif


2011/遠流
導演拍攝中不定期的隨筆,所以若看慣一般很有系統介紹的文學書籍,難免覺得有些雜亂無章,訴求的想法也並非很有系統的被表述。但不要求的話,算是可以很快概略了解賽德克‧巴萊拍攝、了解導演想法的書。應該是說,魏德聖不虛偽的告白,確實如此。
1.台灣電影產業:僅是缺乏一個統合性的團隊,把大家會的聚集起來,就是力量、就是專業。
2.生命:上天讓你看到這些是非善惡、生命無常,會讓你很痛苦,但為什麼只有你看得到?看到了是不是能提醒自己什麼,認真什麼?這應該就是生命的深度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getImage (4).jfif


「沒人問的時候,我倒知道;一旦有人問起,而我想要對他解釋,才發現自己一無所知。」──奧古斯汀《懺悔錄》。引用在開頭的關於時間的幾句話貫徹了全書,不是沒有人懂愛情是什麼,太多愛過的人或許都懂,羅蘭巴特《戀人絮語》用解構主義切確道出戀人的偏執和痛苦、不可理喻的種種現象,但愛情的談論太廣泛,徐四金大概回顧了愛情的形狀,然後挑了死亡做為愛情的印記和昇華的神秘區塊作討論,截然不同於他其他的長短篇小說作品,開始絮叨及回顧古今文學及藝術上的愛情。

這是本很薄很薄的書,當然讀完後還是不能從中明白到底愛是什麼,及愛與死之間密不可分的付出代價關聯,還可能越看越困惑,但還是可以看一看,因為我們有生之年恐怕都不能像徐四金這樣的博學,歸納出關於愛與死的重點。

雪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